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过早死亡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之一专业配资官网,收缩压每降低1 mmHg,重大不良事件(MACE)风险约可减少2%。当前高血压管理多依赖个体血压监测,但由于个体内具有血压波动的差异,在典型的临床环境中,特定个体的降压效果可能难以准确测量。同时,现有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因此,了解各类降压药物及其组合在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中的平均治疗效果就很重要。
为此,一项新近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全面量化了五大类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及其不同组合的降压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截图来源:The Lancet
该研究共纳入484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涵盖超过10.4万受试者。受试者平均基线血压为154/100 mmHg。研究人员采用固定效应荟萃分析模型,基于这一基线血压水平对所有疗效数据进行标准化,用药剂量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剂量和/或监管机构批准的规格进行标准化,以此评估各类方案药物的经安慰剂校正的收缩压降低程度,并基于收缩压降低幅度将疗效分为低强度(<10 mmHg)、中强度(10~19 mmHg)和高强度(≥20 mmHg)。
平均而言,单药标准剂量治疗可降低收缩压8.7 mmHg,降低舒张压5.6 mmHg;其中79%的单药方案属于低强度;单药剂量每翻一倍,收缩压/舒张压仅额外降低1.5 mmHg/1.0 mmHg。
标准剂量下,各类药物带来的收缩压降幅如下:
ACEI类:6.8 mmHg
ARB类:8.5 mmHg
β受体阻滞剂:8.9 mmHg
CCB类:9.5 mmHg
噻嗪类或噻嗪样利尿剂:10.8 mmHg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8.4 mmHg
双药标准剂量联合治疗可降低收缩压/舒张压14.9 mmHg/9.1 mmHg,综合单药降压效果来看,这些数据提示增加单药剂量不如联合用药;两种药物的剂量每增加一倍,收缩压/舒张压仅再降低2.5 mmHg/1.4 mmHg。在所有189种双药方案(涵盖不同的药物、剂量)中,58%的组合属于中强度,11%为高强度。
对于三联疗法,采用四分之一标准剂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降低11.2 mmHg/6.5 mmHg;而采用一半标准剂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降低13.1 mmHg/7.4 mmHg。
此外,基线血压每降低10 mmHg,单药降压效果平均减少1.3 mmHg,不同药类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类别药物之间和同一类别药物内部,剂量-反应关系和基线血压-反应关系都存在显著差异。
图片来源:123RF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个疗效预测计算器(www.bpmodel.org),可输入药物种类、剂量和基线血压,预测预期降压幅度。该模型在外部验证中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根据期望血压降幅来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证据参考。比如,对于血压显著高于目标值的患者,应优先选择中高强度组合方案。此外,该研究也强化了“联合用药优于增加剂量”的治疗理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期刊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封面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Nelson Wang, et al., (2025).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5)0099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凤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