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进入末期时,德国为挽救战局开发了大量被称为末日武器的系统,尤其把重点放在截击机上,因为盟军对德国本土发动的战略轰炸极大地破坏了后方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查查配官网,使本已紧绷的工业体系雪上加霜。于是层出不穷的“国民战机”设计纷纷浮现,其代表作包括Ta 183和Me 163等。几十年以后,关于德国似乎还有另一架传奇战机的传闻不断传出,那就是以导弹造型示人的KLF-255截击机。
尽管关于KLF-255的传闻有着相对完整的叙述框架,且留存了一些零散的照片作为佐证,长期以来它仍被不少军事爱好者当作真实存在的战机来追捧。然而,经过谨慎考证,原样机并不存在——它更像是一架虚构的飞机,尽管在技术理论层面确有可行性,并且很符合当时德国的行动风格与审美偏好。下面我们就来重新梳理这段虚构飞机的故事。
展开剩余75%据说这台飞机的发明者姓氏为赫尔姆特·冯·克拉根福特,他曾在格伦廷根大学深造,是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资深专家。大约在1944年,看到盟军对德国内部的空中力量形成明显压制后,他提出要寻找一种比传统战斗机更具进攻性的对抗方式,构想出一套利用铁路平板车作为发射平台的火箭动力截击系统。战时的设想是,战斗机在平时可以潜伏在预先挖掘并隐藏在山洞与洞穴中的掩体里,作战时沿铁轨滑出并迅速升空实施打击。这与德国当时正在试验的一系列火箭战斗机/截击机理念有着相似的技术基因。
十月份,克拉根福特完成初步构想并提交给航空部,然而初期的回应并不热络。随后,一名党卫军上校介入,推动了这一计划的推进。到了11月,他又分别向希姆莱以及元首做了进一步的简报。元首对这一构想表现出兴趣并给出支持态度,最终让以KLF-255为代号的截击机进入生产原型的筹备阶段。
KLF-255的外形显然借鉴了V2导弹的锥形线条,但在其基础之上加入了一套比较复杂的翼面配置——一副后掠主翼、一对鸭翼以及垂尾的组合,使它更像一架姿态独特的截击机。机身采用铝合金框架,机头设有大面积玻璃覆盖的风挡,利于飞行员在高空中进行观测;机翼及其他结构则使用木材来减轻重量。为便于控制,飞行员被设计成采用俯卧姿势操作飞机。
在动力系统上,KLF-255采用了复合动力设计:机身尾部安装一台沃尔特HWK109-509A-2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力可在450到3800磅之间不断调整,这一调节范围有助于在不同高度和气候条件下节省燃料并延长滞空时间——尽管在最佳工况下也只能维持大约七分钟的高效推进。机尾还外部捆绑了四枚固体燃料推进火箭,单次点火便能提供约4000磅的推力,持续约4秒,用于起飞前的快速冲刺与初始加速。
该机的起飞重量约为2100千克,必须先放置在铁路推车上,依靠固体燃料火箭提供滑跃起飞的初始动力,进入空中后再弃掉固体火箭,改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继续推进。理论上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约1080公里/小时,并且能够在大约1分钟内爬升到1万米高空,随后对来袭的轰炸机群实施俯冲攻击。其主武器为两门MK108 30毫米航炮,每门弹药量为60发。制造方也曾计划安装更大口径的50毫米或55毫米航炮,但由于弹药供应极度有限,最终只能保留一门大炮,因此弹药储备相当受限成为一大短板。
原型机在容克斯工厂进行组装与试制,但由于仪表和控制系统极其短缺,许多设备只能从其他坠毁的飞机上拆卸下来自行凑数。1945年4月初,原型机完成试飞准备,但在首次起飞试验中出现了失控与偏转的故障,最终坠落在密林之中。随着德国战败逐渐临近,KLF-255的计划也随之彻底停摆。
总体来看查查配官网,这段叙述与当时德国其他末日武器计划的叙事路径颇为一致,似乎有很高的可信度。然而对历史学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则虚构故事,甚至可能只是某家媒体在愚人节时刊发的创作。
发布于:天津市凤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